保险机构争相“收编”失败创业者的小秘密
文 | 木子 编辑 | 秦言
来源:懂懂笔记
前不久,一则“段子”在朋友圈霸屏,大概内容如下:
据说创业者随着年龄的增长,职业转换路径是这样的:创业——PR——友邦——微商。
类似的段子之所以在朋友圈被疯转,据说是很多人深有同感,尤其是在自己的朋友圈突然间画风大变之后:一些熟人纷纷开始兜售“保险鸡汤”,或是开始介绍自己亲身体验了某某“神奇商品”。
有几位一直在创业公司打拼的朋友,在和懂懂笔记交流时也颇为感慨,这一年来周围不少创始团队成员或者所谓合伙人跳槽后,大约有30%是去了友邦、人保或平安,还有20%做了微商。
确实,一些互联网创业者投身保险推销大潮,并不是新鲜事儿。
“有的是熟悉的朋友,有的是前同事,还有自家的亲戚,最近半年有不少都去做保险了。”一位朋友颇为疑惑,难道是保险行业“开了矿”?能吸引如此多的互联网创业者、媒体人甚至医生前赴后继争相入行。
在和几位资深保险行业人士进行沟通时,有知情者透露,保险行业的确很看重媒体、医生以及有创业经验的人才加入,尤其是有“失败”经历的创业者,更受到欢迎。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“失败”的创业者转行卖保险,真的是因为收入超高?在保险机构眼中这些人又为何成了香饽饽?
财务自由梦碎,保险行业靠谱?
“我是去年12月份入行接受培训,现在已经做了半年寿险了。”
马华(化名)曾在深圳一家小型创业公司任合伙人。去年中,公司项目陷入困境,团队解散之后,他便在一位老友的邀请下,加入某外资保险企业,成为一名保险销售经理。
马华认为,从互联网创业者转型保险销售,并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,而是一种职业上的“调整”。在认清自我能力继续磨砺的同时,可以积累社会经验,继续积累人脉资源。“在他人眼里卖保险是一份工作,而在我眼里,却是一个新的事业。”
马华告诉懂懂笔记,这半年多身边不少朋友因为职业的“调整”,转型进入保险行业,而他感觉自己和朋友们的选择都非常正确。“不到半年时间,我就独立带一支13人的销售队伍,业绩在公司也是排名靠前。”说起自己的团队,马华自豪感表露无疑,对自己的团队管理能力也相当自信。
过去几个月来,他所在的公司陆续将好几位曾有创业经验的销售经理“捧”上了团队管理岗位,管理的团队成员在5-20人不等,这些人目前也是公司业绩上升的中坚力量,“都不怕苦、不怕累。真的,再苦再累能比自己创业的时候累,比求投资的时候苦?”
为了让这一支支由创业者领导的销售“小分队”提高销售能力,保险机构甚至推出了所谓的“优才计划”,通过高强度业务培训,让原本缺乏保险销售经验的创业者们,能尽快进入角色。
“虽然领导着一个小团队,但我的底薪只有3500元,因为我们的主要收入都是靠业务提成。”马华透露,上个月他和团队完成了公司下达的80万元销售目标,因此底薪加上提成,他当月税后收入超过了24000元(通常提成比例在25%~30%)。
对于他而言,这是自投身创业大潮以来,自己拿到的最高工资了。但是据他透露,这样的收入水平,比起公司的月销售冠军,还差着十万八千里,“但是我相信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做到现在收入的五到十倍“。
“以前想创业,是为了实现更高的收入,但现在发现保险销售也能够更快实现目标。”马华表示,近一年来很多职场精英都投身保险行业,看似行业的竞争会愈发激烈,但实际上中国的人口红利依旧会让市场充满活力。“大量高端人士的保险消费需求,等待有知识、有学历、有人脉关系的从业者深度挖掘。”
他坦言,自己创业时期积累下的人脉关系,也在拓展保险业务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有时一通电话,就能够借个场地举办小型沙龙;有时一则微信,就能够让曾经的创业伙伴,成为公司新的保险产品的代理。
“家人以为我被洗脑,以为我疯了。其实没有,保险行业真有大金矿,尤其是外资保险的春天刚刚到来。”为了让家人能够理解自己、了解购买保险的好处,他甚至掏钱帮家人购买保险,只想证明这些都是“创业者马华”无法做到的,最重要的是,“保险人马华“会拥有真正的财富。
显然,保险行业坐拥人口红利,保险销售能实现更高收益,这是一部分失败的创业者选择入行保险的的原因。虽然说人要往钱多的地方走,但这些创业者曾经信誓旦旦的“不忘初心“、“改变世界”,真的已经成了过眼云烟?
创客痴迷保险推销,只因专业包容性强
“说真的,我一开始也很讨厌保险行业,尤其是那些死缠烂打的推销员,即便入行之后也曾经很排斥同事。”
和马华一样,宏哥也曾是一名互联网创业者,他与合伙人在深圳创立的分销平台,更是被深圳的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过。然而,年龄并不是创业的“双保险“,今年初,赶在45岁生日之前,他离开了即将终止的创业项目,加入到保险行业里。
宏哥坦言,一开始他并不喜欢保险行业,过去甚至看不起从事保险工作的销售员。但他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会在创业项目资金链断裂、关闭、解散之后,成为保险界一员,“如果不是没钱,如果不是走投无路,谁会选择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。”
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,他不得不在创业失败之后找寻新的工作,维系家庭生活开支。因此,入行门槛不低、来钱速度快的保险行业,成了他病急乱投医时的选择。“创业三年,我熬成了穷光蛋,加上融资环境不景气,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。”
“看在钱的份上,我到了这家保险公司就职,但做了一段时间后,发现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堪。”据宏哥透露,有几位熟悉创业者,在项目直白后欠下大笔贷款、借款,在进入到保险行业后,都成了“拼命三郎”,拼命签单赚钱偿还旧债。
在他和这些失败的创业者眼里,保险行业是只要付出,就会有回报的。而且也不像创业那般没谱,即使投入大量精力、金钱、时间还要等待机会、风口的出现。
那么加入保险行业的创业者,是不是清一色为了钱,为了生存才不得已而为之?对此,宏哥摇了摇头表示,有不少创业者在终止创业项目后,心理产生了落差,迫切需要找寻新的领域证明自己。“我不知道怎么形容那种感觉,就是一种创业时的满腔热血,需要有地方去释放。”
在他看来,目前的就业环境并不理想,加上求职周期过长,导致一些创业者只能选择大量招募销售岗位的保险业,抱着先找点事情做的心态,进入了这一行,但是很多人很快就适应了这种节奏。
这些人在创业过程中,因为太过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的工作状态,导致其在项目失败后,同时丧失了原有的专业技能。“原本从事设计的,审美跟不上潮流,原来从事电商管理的,运营理念落后几个档次。”
“再想着凭借专业能力去找工作也不太可能了,所以选择保险的另一原因,是这个圈子包容性强。”他认为无论什么专业出身、所处什么行业,都可以凭一腔热血,成为保险销售人员,从底层做起。而销售收入的高低,与保险经验无关,全凭销售技巧、人脉和自身努力。
显然,保险销售行业的兼容性,成了失败的互联网创业者最佳的选择。部分内心感到空虚、落差的创业者,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、重新找到了存在感。
保险机构最需要的,就是这些人的心态和原有的社会资源。
创业者任劳任怨,机构青睐“拼命三郎”
懂懂笔记在求职网站上搜索“保险销售”、“保险专员”等相关职位,发现有不少知名保险企业的招聘要求中,赫然标注“有过创业经历者优先”,其中一家知名外资保险机构的四川分公司,更是将创业者的范围放宽到“个体工商户”。
就此,懂懂笔记向几家保险企业的人资人员进行了解,这些人员按几乎几乎都表示,十分欢迎有创业经历的人加入保险销售、管理团队。或许,创业者的资历、素质、经历,也是这些保险机构最为看重的。
“其实保险销售最重要的是有拼搏精神,保险知识反倒可以慢慢学习。”其中一家保险机构的人资经理表示,公司之所以在招聘时强调有创业经验者优先,是因为创业者相比普通销售人员,更加拼命、更敢拼命。
尤其那些习惯在创业过程中,高强度、高自觉的工作状态,会使得创业者转型保险销售之后,在拓展业务方面更加能找到目标。据这位人资经理估算,有创业经历的销售人员,签单成功率要比普通销售高出近两成。
“愿意花在客户身上的精力也更多,有人每天能给潜在客户打出几十通电话,成功率也更高一些。”在这位人资经理看来,“失败”创业者更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,更能够利用资源、挖掘资源。只要通过一定培训,让有创业经验的保险销售提高专业知识,就能够成为一员大将。
当然,为了达成业绩,这些销售行业新兵很会利用资源,无论是亲友还是创业时期积累下来的人脉,通通都会能成为销售的目标。而周围亲友圈挖掘过后,一些潜在“高端资源”也会被迅速激发。
“有的创业者创业失败,欠了一屁股债,生活都成问题,所以任劳任怨,他们真的敢对自己狠。”一位资深保险行业人士向懂懂笔记透露,不少保险企业在招聘时,都会优先了解应聘者的财务状况,例如房贷、借贷、分期等。资金压力越大的应聘者,入职之后越能够承受业绩压力,而且不敢轻易辞职。这一类“苗子”,成为不少保险机构、团队争抢的高“素质”人才。
同时,很多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,善用网络和社交媒体推广渠道,让自己的保险销售工作如虎添翼。而互联网基因,也让这些曾经的创业者对销售、产品、品牌都充满了创新的推广思路。
这些要素,正是保险公司愿意大量、优先招募创业者入行的重要原因,“三四千底薪找匹不怕累的‘骡子’,比一般销售人员好多了。”该人士一针见血地说到。
保险行业需要综合能力较强,行事风格相对较独立的个体。因此,也有业内人士指出,创业者转行卖保险也是一种“降维攻击”。
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所积累的沟通能力、人脉资源、营销水平、视野和眼界,都能在保险行业加速“变现”的时间,更会运用有别于传统销售的互联网模式,让业务推广变得更加顺畅。
或许,这正是越来越多的创业者、医生、媒体人投身保险行业的原因吧。
那么,越来越多的创业者、媒体人投身保险行业,对于创业领域,对于媒体行业,又是否是一件好事呢?